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金鳞开章节目录 > 六八零 旌旗荡野塞云开(3)

六八零 旌旗荡野塞云开(3)

金鳞开作者:美味罗宋汤 2018-09-30 05:16
    崇祯隆景两个时代或许是大明文武官员们最为向往的时代了。

    在文官而言,大明连年开疆拓土,几乎疯了一样吞并藩属,打击蒙鞑瓦剌,每个月就多出一个县,甚至一个府。这些地方都需要官员治理,乃至于只要识字就能吃皇粮。

    对于武官而言,北伐国策坚持到了第三年,兵部给了的编制,百分之八十的军官职位都虚位以待,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升迁问题。尤其大明的战术战法武器装备,根本不是蒙古人能够抵御的,战役上的获胜毫无悬念。

    对于百姓而言,生活却未必十分惬意。

    按照《皇明通报》的说法,大明百姓在隆景三年摆脱了赤贫线,全体进入温饱线,美好得让人几乎不能相信。南方一直唱对台戏的《士林报》为此还特意深入山陕甘边疆,果然没有找到赤贫人家。

    既然大家都能吃饱饭,为什么还不惬意呢?

    因为在这道光彩炫目的光环之下,是所有赤贫人家都被强制迁徙去了河套辽宁海西台湾澳洲安南如今恢复了交趾布政使司的编制。

    支持这种做法的士人认为,既然有些地方贫困得无法养活生民有的地方数年不曾下雨,百姓每天只能喝一口水,更别提洗漱了国家出钱将他们迁徙安置,这是千古德政。

    这种看法多在牧民官中传播,因为他们走下去之后,发现人若不走,只能在当地熬死,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任何办法解决问题难道还能让老天爷下雨?谁都知道祈雨只是心理安慰,当不得真。

    然而也有许多人表示反对,认为人生于斯死于斯,这份故土情节是应该被理解的。就算他们渴死饿死,也是求仁得仁。朝廷以强制手段,近乎流放地将他们送去边疆蛮荒之地,这根本谈不上德政,反而是暴政!

    朱慈烺并不介意这种声音。但凡说这种话的人多是不掌握资源的闲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掌握了军事民生资源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对国策产生影响。至于那些杂音,权当给他们一个发泄口,消耗多余的精力罢了。

    而且一旦这些人进入官场,牧守一方,他们也会立刻转变思想,为了百姓的生计,或是为了自己的政绩,将治下赤贫百姓押送去朝廷指定的遣送点。

    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之下,大规模的移民安置肯定不会和《皇明通报》上鼓吹的那样幸福美好。尤其是前往台湾澳洲和交趾的百姓,虽然他们大多是南方人,但仍旧会死在地方传染病和瘴疠之下,这种“阵痛”恐怕要到第三代移民才能缓解。

    不过大规模人口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