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五千年来谁著史章节目录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山海关外

第三百一十一章 山海关外(2/2)

五千年来谁著史作者:汉风雄烈 2019-12-09 15:53
很荒诞,但图赖、图尔格等还是提出了要防备郑芝龙顺着运河北上的可能。

    偏偏紧随其后就是郑鸿逵率海陆大军杀抵津门的消息。

    郑芝龙要也率军北去,连上郑鸿逵带来的人马,还有津门本来的兵马,那可真不能小觑。

    如果阿济格的马军依旧留在中原,关外的兵马也依旧屯留在关外,郑芝龙率军直捣燕京而来,那就燕京的兵马言,还真的很难抵挡住。

    可是现在就要抽调阿济格以及关外的兵马吗?那是不是有些儿戏?

    当自身兵马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占不到优势后,满清现在也体会到了当初朱明的难受了。

    每每与人数远不及自己的敌人作战,都要保持着对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如此才敢上前厮杀,这还真是六月的债还的快啊。

    现在也轮到鞑子们来患得患失了。

    “关外乃我等祖地,朝廷南迁,那千里之地本就已经空虚,若再抽调兵力,郑军再来乘船骚扰,礼亲王如何招架得住?”

    “关外十里(地)之盈,不及关内一里之利。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大清入关已有数年,难不成还有人向着打捞一笔就返回关外饮风喝雪?”

    燕京城内一次次的商议,商议来商议去,多尔衮也拿不出确切的法子来。所以,等到郑鸿逵引着水陆军杀到山海关外的时候,阿济格的大军还在开封,关外的兵马也依旧在关外。

    多尔衮等错有错着,反而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战争胜负的基石是双方的真实实力,就山海关这一亩三分地里,满清连八旗带绿旗兵,拢共也就五千人。关口的火炮也多有被拖走,他们如何会是三万郑军陆师的对手?

    “派人转告施富,让夹板船上前。给我把宁海城的大炮给抹平了。”

    郑鸿逵很霸道的带领船只直行到了宁海城外,宁海城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老龙头所在。是山海关最东面靠海的一座小城。

    规模浩大的山海关,名是一关,实则却有前后左右七城之多。从东面的渤海湾直达西面的角山,依山襟海,以长城为主线,以关城为中心,包括诸多卫城、关隘,几十座城台、敌台、烽火台等,是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群。

    宁海城往西就是南翼城,再往西是四方形的山海关关城,关城南北各有东西罗城,你完全可以把后者看做是山海关关城的外城。城北还有威远城,一个不大的堡垒,立在欢喜岭上。

    在宁海城与南翼城之间还有哨城两座。

    所谓哨城,就是指城外的独立小堡垒。

    而山海关的关城再往西就是北翼城和角山关,乃至更朝西去的玉道关、滥水关,郑鸿逵都不在意的。

    因为他没必要在意那些个。他有不准备分兵去夺那些地方,他只要把关城拿下了,把这的鞑子二鞑子通通收拾了,一切不就齐全了吗?

    而在滨海的宁海城之南,那一片平坦的空地上,一个现下里已经给废弃的码头,就曾是辽军海运粮秣的一个点。

    现在郑鸿逵也看中了这,准备把它作为大军登陆的码头。而只要把宁海城头的几门火炮给一扫而光,那鞑子就是在宁海城囤积再多的兵马也无济于事。

    弓箭火枪可打不到港口。

    三艘大夹板船显然很乐意在这里一展自己的身手。

    三艘战船的船长各自听到相同的命令后,都不约而同的高声大笑了起来,他们爱死战争了。

    可惜自从与荷兰人一战后,他们就再没有遇到真正的敌手。至于朝鲜和日本,那都是小打小闹而已。

    随着郑军序列里的大夹板船越来越多,他们的用武之地却是越来越少,不是停在港口码头,就是去南洋巡逻巡哨。

    这次随着船队北上也只是作为一个威慑——针对金陵的,真正用得到它们的时候极少。现在能搂到一战可不就叫他们高兴。

    “弟兄们,大家都动起来,都动起来。让其他的兄弟们都看看咱们的威风。”

    没谁把宁海城的几门火炮看在眼里。满清把山海关大部分的火炮都运走了,剩下的火炮,那就是都集中在宁海关,也顶不了他们中任何一艘的载炮数量。

    三丈高的宁海城头上兵丁密布,旌旗招展。尤其是炮台处,三等梅勒章京卓布泰亲自坐镇,高高的将旗竖立在城头的顶端。

    作为鳌拜的弟弟,卓布泰很以自己的哥哥为傲。

    鳌拜生前那可是满清有名的勇士。

    卓布泰知道自己凭武力是万万及不上哥哥鳌拜的,但他有一个不比鳌拜差的心。

    阳光将晨雾彻底驱散,海面上波光鳞鳞,一支支海鸥从低空掠过,远处可望见迎风破浪随波起伏的点点白帆,影影绰绰。

    “主子!郑贼派来了三艘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