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宋朝探花郎章节目录 > 第三九七节 真真假假传的很快

第三九七节 真真假假传的很快(2/2)

宋朝探花郎作者:晨风天堂 2019-12-28 00:05
    事实上,那银山在巅峰时期,一年就也就二千多石的产量。

    而且这还是在有了蒸汽机之后,才达到的产量。

    纯靠人力,三十七吨便是巅峰,折下来就是七百石左右。

    其余的铜、铅、锌不算。

    可民间却不这么看。

    特别是刘安调一千禁军精锐护卫那天然银树去嵩山,被无数百姓围观之后。

    仅仅三天时间,汴梁城内连负责清扫路面的下等杂工都知道了,大宋发现了一处超大规模的银山,但那不在大宋境内,禁军调十万准备前往驻守。

    有人根据朝廷开出的预采购清单推算了。

    毛线、毛毡代表那个地点比较冷,占城那里很热。而后,海船的造船量无限量扩大化,仅明州就要增加两个大型船坞,证明要出海。

    杭州、金陵、徽州商盟的人提出,极有可能在倭岛。

    因为高丽若发现超大规模银矿,根本不需要驻军,只要倭岛需要。

    同时,朝廷已经开始定制炼银用的大炉,五百只。

    有银子,有无数的银子。

    原本在嵩山借祭天想作点大生意的商号留下的二掌柜,大掌柜纷纷赶往汴梁。

    一夜之间,汴梁的客栈日租都涨了五成。

    李继隆府,正门、偏门、侧门、后门,连围墙一圈都站满了人,这些人从天亮开始出现,一直到日落才离开。

    他们要见刘安。

    刘安披着雪白的一件纯色貂皮大衣站在雪地里,面前是一株梅。

    “你心情挺好。”

    李继隆挺喜这种热闹,商人们的热情代表着这银山有挖的价值。

    刘安回头看了李继隆一眼,又转头看向梅花:“李将军,我一首咏梅的诗被你给吓回去了。”

    “梅可赏,门外的人却不可不管。”

    “我是没想好。”

    李继隆反问:“还需要想,不挖等着别人去挖吗?”

    刘安转过身:“李将军,原本咱们考虑的是想骗辽人过去,可官家的意思把这银山当为大宋私产了。这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有,就我所知,咱们国库虽然还有不少钱,但今年免农税,钱要留着不能动用。大规模开发银山前期投入至少是五百万贯起。”

    听完刘安的话,李继隆伸出一只手:“五百万贯,最多就是五百万两银子,你说一年能挖一千石的话,这就是一百六十万两,三个就能回本。”

    “账不是这么算的,这只是银,还有附加的产业价值,五百万贯最多半年就能回本。因为那里还有铜、铅、锌。不算木料,不算商贸,只说矿产的价值,一年也能回本。”

    “那还不赶紧去挖。”

    刘安继续摇头:“就算回本,一年的利润也不够高,我想挣一把快钱。”

    “你随意,想怎么样都行,官家已经有授权给你。”

    刘安点了点头,对站在远处的铁头吩咐道:“去通告一下,一个时辰后,摘星阁正堂。”

    “是!”

    摘星阁正堂在汴梁还有一个私底下的名称,叫大宋总商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