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甲午之华夏新史章节目录 > 第七十三章 飞旋的火龙

第七十三章 飞旋的火龙

甲午之华夏新史作者:终极侧位 2018-10-02 01:10
    一下午的交流让徐杰感到身心俱疲。但是为了弥补自己策划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徐杰只得在晚上继续工作。既然要筹建陆军,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武器。而在选择武器之前,徐杰必须要知道新军和日军之间的差别。

    徐杰在白纸上首先写下这样几个字:数量优势。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时期日军在一线部队达到6大主力师团,合计15万人以上。每个师团平均2万多人。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攒了20多年的家底。而北洋一线部队只有5万,众寡之势一目了然。即使考虑徐杰和北洋再扩编一些部队。(这些新扩编的部队只能是地方团练性质的,不可能得到中央的承认和补给)因为经费和政治的原因,也不可能数量太大。原因很简单,第一养不起。要知道日本当年常备部队只有不到20万(常备师团中有不少在甲午时期大扩编)。但就是这20万部队,每年的军费比日本海军花费的还要多!即使算上北洋的潜在盟友,北洋也绝对组建不出来一支可以与日军比肩的陆军来,而且清国中枢也绝对不允许在老李如此扩军!!

    “火炮优势”。随后,徐杰在纸上有些下了这几个字。如果说相对于日本的13式和22式单发步枪来说,北洋装备的各种步枪有性能优势。那么在火炮方面,日军就占有决定性优势,根据徐杰回忆,日军野战师团每个师团装备75野战炮26门,75山炮13门,前者射程5千米,后者射程3千米。这绝对比清国拉出2磅野炮和加特林机关炮充数的火力要强上太多了!!而且除了日本各部队装备的火炮,日本在甲午时期一共自产了70级别火炮700门,炮弹50万发,即使在海路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火力也绝对不是清军可以比的。

    而这两点仅仅是硬件上的差距,至于战斗意志,训练方面的差距,这个根本无法用具体数字去衡量,一方是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一方是以混饭吃为主要目的的清军,此种差距,一想便知。

    所以面对极端不利的情况,如果想要遏制住对方的进攻,那就只能在装备和训练上进行强化。而作为当时已经有的,最适合克制集团冲锋的武器。自然就是威名赫赫的马克辛机枪。每分钟高达600发的射速。(当然了,因为使用的子弹不同亦或者储藏时间不同,马克辛机枪的射速是以600发每分的标准上上下浮动,但是影响不大)而和马克辛同时代的加特林机枪和加纳德机枪都是手摇机枪,前者一般射速不超过400发每分,后者射速即使在设计者本人手中,最高射速也不超过250发每分。综上所说,真正的自动机枪马克辛的射速是最高的。至于马克辛机枪的战果,完全可以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在英国与祖鲁人的战斗中,50名英军使用4挺马克辛机枪在连续打退对手5波冲锋,射杀5000名部落武装。在1896年的乌姆杜尔曼战役中,马克辛机枪至少屠杀了多达1万5千名伊斯兰战士。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对付装备落后的部队,那好,让我们看看日俄战争中的战例吧。在1905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