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乱世英杰章节目录 > 23.萌芽中的科举制度

23.萌芽中的科举制度

三国之乱世英杰作者:云莱仙境 2018-10-02 01:33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理论得出了几点西晋王朝短命灭亡的教训。

    一是民生最重要。在西晋社会连绵不断的动乱中,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四处逃亡,大量人口死于战火或逃难途中。西晋战乱,究竟使多少人死于非命,无法统计。

    由于战乱不已,政府无暇顾及民生,导致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如水利工程得不到维护,所以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由于灾害防御能力低下,水利工程失修,卫生预防全无,加剧了自然灾害破坏程度,人民更加痛苦。

    二是生命最可贵。在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和建立晋政权的过程中,许多士人也遭到杀戮,他们自以为参与政治,可以“治国平天下”,到头来却陷入了权力之争的残酷游戏。士人不断被杀的惨痛教训,人口大量死亡的惨状,使他们渐渐清醒起来。他们意识到,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最舒心的生活是“贵适宜”。他们逐渐认识到“自我”,产生了与所谓“政治”的疏离感。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张扬个性,珍爱自我,行为举止,标新立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魏晋风度”。在文学史上,这被称为“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为了避免自己以后的新朝廷也进入这个死循环当中,作为穿越者的刘尧必须在这里面吸取教训,打开一条新的道路来。刘尧不仅想起了在北周兴起,由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和近代发展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框架。在经历了西晋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以及东晋十陆国,南北朝对立的分裂局面后,上陈统治者也明白了世家豪门的危害,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来改变魏晋以来以九品中正制来录取官员的标准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赵铁信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各种方式,建立过各种官吏制度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均为血缘世袭关系,难以得其优秀人才,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风”老百姓的儿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汉朝的“察举”和“征辟”制替代了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但仍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愿,人为因素很大。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徇私舞弊,出现的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