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晋霸春秋章节目录 > 第74章 进退两难

第74章 进退两难(2/2)

晋霸春秋作者:忆枕中梦 2019-10-18 05:15
一两句话,整件事的过程完全是省略的,只记载一个结果,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鲁国春秋就记载这六个大字,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后世人之所以知道过程,那是《左传》的作者添加上去的,称为传。

    各国春秋大致就相当于《左传》上的经。

    有关列国国内发生的大事,完全是其他国家怎么通报,史官就怎么记载,至于考察原因、过程、真实性,完全不存在,如果某些人是被冤枉的,本国春秋可能会有端倪,但是其他国家的春秋则是某国使者怎么通报,他们就怎么写,被冤枉那是活该。

    当然了,列国春秋也是可以修改的,比如某国国君或者执政卿遣使告诉列国,某件事记错了,事实是这样的云云,就可以修改,这个修改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有的史官觉得这事存疑,之所以提出修改是当事人不想背负骂名,史官也可能保持原来的记录不变,总之,这些大多是是凭史官的经验和主观臆断。

    像后来的卫国执政大臣宁悼子就遣使请求列国春秋修改关于他父亲宁惠子驱逐卫献公的记录,即所谓的“孙林父、宁殖出其君”,其他国家有没有修改这条记录不清楚,但是鲁国春秋应该是修改了,因为在《左传》的经文中找不到这条记录,只有传中提到了这件事。

    所以,如果申生不去参加盟会,那么他的弑父恶名就极有可能流传到后世。

    即便他上位,遣使通告列国修改记录,但这在别人眼中是属于当事人遮丑的行为,能不能修改根本不确定。

    现在有齐侯的帮助就不一样了,一来他没有上位,二来有仁义之君帮他站台,这个可信度就非常高了。

    而如果申生去参加盟会,则正如先友所说的,这会让他有不忠不孝的嫌疑。

    身为人子,扬其父之恶名,这在此时人眼中就是大不孝。

    此时的价值观,应该是为其父隐恶,而不是扬恶。

    即便是到了汉朝,这也是属于主旋律。

    宣帝还专门为这种隐父之恶的“孝行”修改法律,即所谓的,即便父亲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大罪,身为人子,帮助其父隐藏逃匿,也不算犯罪。

    这种法律其实相当扯淡,但是主流价值观如此,皇帝也得退让三分。

    这并不是孤例,汉朝以孝治天下不假,但是别忘了,诸夏民族孝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汉朝只不过是单拉出来放大了而已。

    此时主流价值观对孝的认同与汉朝相差无几。

    杀子之君常见,弑父之君并不常有。

    像卫伋子、原主,这都是孝的典型代表。

    申生现在无疑是处在两难选择之下。

    历史已经因他而改变,未来怎么样他也无法预料。

    去,倒是不用再担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世的反面教材,但是却可能要因此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不去,不仅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还要背上弑君弑父的恶名。

    去与不去,对他似乎都没什么好处。

    进退两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