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大明保安章节目录 > 第五十八章 张大头(一)

第五十八章 张大头(一)(2/2)

大明保安作者:晓梦鱼 2018-10-02 06:17
几经失败,已经能够制造小的石墨坩埚,用石墨坩埚和石墨耐火砖砌成的新式炼铁炉,大幅度提高了炉温,已经能够将钢熔化,而且生产出的钢更加纯净,质量更好。虽然炉子小生产量低,却可以不断的稳定产出优质钢材。

    张楚听后心情大好,有了这些利器如果加以时日,就不怕敌人的进攻了。

    不过现在张楚还有一个更加紧迫的事要做,这件事做不好比被强大的敌人打败还可怕。被敌人打败还可以东山再起,可这件事做不好那可真的是万劫不复了。这件事就是银子的问题,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张楚现在缺的是银子,银子什么人都缺,但张楚的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缺,他是缺少作为流通货币的银子,用现代词讲就叫“通货紧缩”。当然这不是张楚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大明的问题,崇祯同学最后自挂东南枝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这个问题造成的。张楚可不想挂在树上看风景,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大明实行的是银本位,以白银做为货币储备和流通,但中国的白银产量并不多,大部分白银都是海外流入的,但是1610年之后,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英国、荷兰海盗的兴起,使得海上生意风险很大;西班牙由于一方面白银的外流,另一方面进口了大量的物品,使得国内货币供给不足,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危险。西班牙政府开始有意识控制在马尼拉的贸易,中国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就是日本的内乱使中日贸易额大为减少,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的速度放缓。

    因为出口的减少,中国经济陷入了危机,主要表现为非食物产品价格通货紧缩,而食物价格上涨,出口的重要货物丝绸、陶瓷和茶叶出口量大减,江南是这些物品的主要生产地,经济危机对江南地区的打击尤为严重。

    到崇祯末年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区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已接近停止,生铜、铜币、生丝、丝绸、棉织品、桑蚕、土地和其他非食用物品的白银价格在急剧下降,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急剧下降,但是军费不断扩张等原因使政府支出无法削减。这种经济危机和灾害叠加的后果是让人们开始窖藏白银,以备不时之需。这进一步加剧了货币的萎缩。

    在市场上作为流通的货币大量减少严重的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本来崇祯的老祖宗朱元璋已为他准备了很好的破解之道,那就是发新纸币。可朱老先生精心设计的大明宝钞被他那些贪婪的子孙玩残之后,崇祯皇帝也失去了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同样也给张楚出了一个大难题,纸币在明朝人的心目中已烂透街了,谁发行也不会有人认的。没办法张楚只能与银子叫劲,你们不是喜欢银子吗,给你们银子,但要换个样子,张楚决定发行银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