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章节目录 > 450 许秋人前显圣的一天(求订阅)

450 许秋人前显圣的一天(求订阅)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作者:肥美的韭菜 2021-04-23 07:40
    周日上午,吴菲菲接到了魏兴思的电话。

    魏兴思:“等下你去机场接一下冯盛东,他已经在飞机上了,估计今天中午到魔都的浦东机场,航班号我已经微信发给你了,你可以先查一下飞机有没有延误。”

    吴菲菲:“好的,接回来安排在哪里?燕园宾馆吗?”

    魏兴思:“嗯,对,燕园宾馆,房间我都已经订好了,去了直接报我的名字就可以。”

    吴菲菲:“噢,好的。”

    刚开始魏兴思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冯盛东、tnu他们接洽,主要是为了补足课题组内关于有机光伏机理方面的短板。

    但后来,魏兴思发现瑞典方提供的tas、trpl、thz等测试表征手段,和钙钛矿的研究更加契合一些,因此便加大了双方关于钙钛矿领域的合作。

    现在组里几乎每一篇钙钛矿的工作,都是和瑞典那边合作完成的,挂双方的通讯作者。

    而有机光伏的文章,比如常规的材料开发型工作,大多是组里单干,或者带龚远江那边一起,只有涉及到机理解释的工作,才会带冯盛东他们“一起玩”。

    除了吴菲菲被分配了任务外,许秋也被召唤到了材一216的办公室待命。

    大约早上九点四十分,魏兴思出现在216门口,朝许秋笑了笑说道:“今天会有一些老师提前过来,到时候要麻烦你一起交流一下,讨论讨论。”

    “行,没问题。”许秋点头应和,周五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今天过来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和魏兴思关系比较要好的,维系一下关系,进行私下的学术交流。

    在学术圈,同行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是非常重要的。

    学术论文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学术交流手段,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从早期的科学家们相互传阅手稿,到后来期刊公司成立开始发布纸质刊物,再到现在电子版的期刊基本上已经普及。

    总体上的趋势就是,研究者们彼此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高效,交流越来越便捷。

    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查阅其他人发表的文章,来了解一个领域内各种各样的不同可能性。

    不过,学术论文毕竟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实验细节展现出来,而且也无法实现研究者们之间的实时交流。

    从沟通的效率上来讲,查看别人的学术论文,远不如面对面的进行直接交流。

    这便是每年举办各种大会的意义。

    虽然各种大会被人们调侃称是“公费旅游”、“大佬们的吹逼现场”,但其存在还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在未来,如果科研领域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有更好的交流模式诞生。

    比如把同一个领域内所有的研究者凝聚在一起,群策群力,互通有无,及时沟通,甚至把全球的科学家网罗在一起,共同攻坚某一个难题。

    类似于建立一个庞大的研究机构,整合所有能够整合的资源。

    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情况,现实中很难实现,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利益诉求,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的利益诉求,无法齐心。

    但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看,只有实现大一统,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进行发展。

    如现在这般内耗下去,人类文明可能永远都被桎梏在蓝星上。

    “文献看完了吗,过来讲一讲?”魏兴思问道。

    “看完了。”许秋回应了一句,随后拿起文献,跟着魏老师前往218。

    “……马薇薇课题组,aem文章,从蓝河光电公司买的材料,itic和ieico,她们利用甲苯作为溶剂旋涂有效层,同时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徐正宏课题组,nc文章,他们开发了一种非共轭d单元的类itic分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严虎课题组,am文章,他们基于pce11给体材料进行改性,得到了两种宽带隙的给体材料,并与itic2结合……”

    许秋滔滔不绝的进行文献汇报,现在他讲文献的方法,和刚刚入门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刚入门的那会儿,许秋对有机光伏领域的理解不够,在讲文献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就只能用比较粗糙的方法,也就是拿着文献把摘要、结论翻译一遍,然后每张图片依次看图说话讲一遍。

    用这种方法,一篇文献要讲三到五分钟才能讲完,一次讲十几篇文献的话,就要耗费接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每次讲文献都是一个大工程。

    现在,许秋明白讲文献的意义,其实就是把“一篇文章中最核心的要点分享给别人”,而且他已经具备了抓住文章要点的能力。

    像一些小文章,基本只用一句话就能总结,类似于:“张三做了一种受体材料z3,结构是基于他们前期z2材料的改进,与pce10给体结合,器件性能为105%。”

    如果是大文章的话,通常亮点会比较多,故事也会比较复杂,许秋就会把每个亮点都点出来,每条故事线都理清楚。

    假如这篇文章和自己目前在做的,或者未来打算做的工作相关,他还会谈一谈如何将别人的思路应用到自己的体系当中。

    这样,讲一篇文献的时间,就可以压缩在半分钟,或是一分钟之内,大大节省了时间。

    在许秋进行文献汇报的时候,魏兴思也没有闲着,他坐在办公桌前操作着电脑。

    很快打印机开始工作,嗡嗡作响着。

    许秋一开始以为是又有新的文献出来,结果朝打印机瞥了一眼,才发现是组里刚刚接收的那篇《自然·能源》文章,被魏兴思彩打了出来。

    每次课题组自己发表的文章,魏老师都会在文章正式发表,也就是proof(核验)过后,电子版出来的时候,把文章彩色打印出来,放到办公室中,以便随时翻阅查看。

    这次比较特殊,这篇《自然·能源》是周五刚刚收到通知被接收的,编辑还没有排好版,没到proof那一步,电子版也没出来。

    也就是说,其他研究者在网上是暂时找不到这篇文章的。

    许秋不太清楚魏老师把它打印出来的用意,不过他也没有太过在意。

    至于组里平常看的其他课题组发表的文章,如果是一般的二区文章,就用黑白打印,如果是高档次的一区文章,就会彩色打印。

    当然,前提是对应的文章是彩色出版的。

    不少期刊会向作者收取彩图费用,如果不交钱,出来的图片就是黑白的。

    就许秋的观察,像acs、rsc公司旗下的期刊,大多数电子版的文献pdf文件都是彩图。

    而wiley旗下的期刊,比如am、aem,电子版的文献pdf文件中的图片很多都是黑白的。

    大概是彩图费用比较贵的缘故,据说一张彩图要收费几百美刀,有的甚至接近1000美刀。

    是一张几百美刀,不是全部加起来几百美刀,这个费用说实话还是挺夸张的,称之为抢钱也不为过……

    因此,像发表在am上综述类的文章,很少有人当冤大头,基本上图片都是黑白的。

    而综述类的文章都会有作者的个人介绍,于是,许秋每次看am综述,几个黑白大头照挂在文章中,总会有一种不太好的联想……

    所幸,许秋发表的两篇综述,一篇acsel,一篇《焦耳》,都是彩色出版的,费用他不了解,但应该是免费的或者是相对较低。

    不过,这两个期刊的主色调都是绿色的,看起来绿油油的,同样会有一种不太好的联想……

    许秋讲完最后一篇文献,正打算离开,返回216待机。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当当当”的敲门声。

    魏兴思中气十足的说道:“请进!”

    房门被推开,两个陌生的妹子走了进来。

    其中一个年龄约莫三十五岁,个子有点矮,大概只有1米6,很有干练的气质。

    许秋对照他之前得知的访客名单,推测这位大概率是魏兴思的师妹,马薇薇。

    另外一个看起来年龄和许秋相仿,长相比较青涩,有些害羞的样子,估计是马薇薇的学生,被带出来一起见见世面。

    魏兴思热情的迎了上去,挥手招呼道:“马薇薇,你们来了啊,挺快的嘛。”

    “刚下高铁,就直接做地铁赶过来啦。”马薇薇笑了笑,随后落落大方的伸出手。

    两人握完手,魏兴思转身指了指许秋,主动向马薇薇介绍道:“这是我们组有机光伏团队的顶梁柱,许秋。”

    “年少有为啊,魏师兄之前经常和我提起你呢。”马薇薇上下打量了许秋一番,也主动向他伸出手,两人握了握。

    马薇薇的手感,并不是很柔软,和平常抓学妹小手时的触觉反馈很不一样。

    许秋内心不由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当然,也有可能是长时间做化学实验、接触有机溶剂导致的,这个年龄的青椒学者,大概率还是要在一线做实验的。

    “这是我的学生,胡瑶瑶,回国后我才只招到一个硕士生。”马薇薇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然后在魏兴思的指引下,她和胡瑶瑶一起在会客沙发上坐下。

    魏兴思主动问道:“现在发展的怎么样,回国还适应吗?”

    马薇薇“嗯”了一声:“还好,就是回国需要重新搭设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