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章节目录 > 469 《科学》文章,最后的冲刺!(求订阅)

469 《科学》文章,最后的冲刺!(求订阅)(2/2)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作者:肥美的韭菜 2021-04-23 07:40
上汇报的,而是私下里交流时提到的。

    现在实习期,公司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没有kpi什么的,不需要加班,工作时间也都是自由的。

    不过,段云看着已经入职的老员工,基本上都是加班的。

    可能也和他们加班的福利非常好有关,晚上大约八点左右有加班餐,特别的丰盛,至少比学校食堂里好很多。

    因此,不少员工哪怕工作都做完了,也会专门划水留到八点,吃个夜宵再回去,还能混点加班费。

    不过,段云估摸着,大概率等他正式入职以后,才能真正知道一家公司具体是怎么样的,实习期看到的,远不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

    就比如在进入课题组之前,有些人看到其他人做着高强度的工作,感觉“我上我也行”,自己应该也可以扛得住压力,但只有真正经历过后,才会明白这种压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田晴上周帮许秋重新绘制了十多幅文章中的插图,然后在组会上把这些插图放了出来。

    不得不说,这些图片经过她的优化,看起来确实有些像模像样了,增添了一些高级感在里面。

    而且,这些图片都有原始的模板,之后就算更新的数据,也可以直接进行替换。

    另外,关于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电荷输运机制方面的研究,田晴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实验进展,但在上周联系了瑞典冯盛东、芬兰ronald那边,连同许秋一起,进行了多方讨论。

    最终,他们打算联合起来搞一篇大文章出来,研究的体系正是现在组里最佳的有机光伏叠层器件体系。

    自己组里未来的热点工作,自然能蹭就蹭。

    田晴负责进行初步的celiv、tof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和其他人对接。

    ronald提供进阶的celiv、tof方面的研究。

    瑞典冯盛东负责提供tas等方面的支持。

    许秋则提供材料方面的支持,以及看其他人表演。

    本来之前许秋还试图去接手机理方面的研究,后来发现难度太大,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很多知识,于是就暂时放弃了,选择专攻材料合成、器件加工工艺优化这一块,刚好也和系统的功能相契合。

    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

    现在科研领域中,多元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常态模式,不需要用自己的短板来挑战其他人的长处。

    就像创业一样,想要成功,最好的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到顶尖。

    至于自己的短板,可以通过招一些有能力特化的人,组建一个团队,然后交给团队里的其他人帮忙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芬兰ronald那边还研究了组里提供的ptb7-th:ieico标样体系。

    ronald课题组用他们自己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celiv手段,对标样体系下电荷迁移率数据、界面复合情况、陷阱态分布等进行表征,进而得到光伏器件整体的电荷输运动力学信息,发了一篇jpcl。

    他们文章产出的速度,比组里相对划水的田晴都要慢,或许和他们文章中实验的重复性次数做的比较多有关。

    这篇文章,许秋没有挂名,不过田晴、陈婉清和魏兴思都挂了名字。

    而且,田晴因为辅助帮忙测试了一些前期数据,挂的是二作。

    陈婉清带来了蓝河公司那边的消息。

    现在蓝河公司已经开发出来了第二代的刮涂机器的原型机,目前正在调试中。

    相比于之前的初代刮涂机器,他们对刮刀进行了升级,同时对加热板进行改良,提升了加热基板的均匀性。

    最终,用二代刮涂机器刮涂,得到的薄膜厚度的不确定性从原先的±100纳米,缩减到±50纳米以内。

    也就是预期200纳米厚的薄厚,通过二代刮涂机器,大致可以做到150-250纳米之内,而原先一代刮涂机器,精度大致是100-300纳米。

    另外,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的发展也很不错,尤其是idic系列材料的销量非常好。

    可能也是因为许秋《自然·能源》文章的发表,加上魏兴思在大会上的宣传,将idic系列材料的名气打响了出去。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单单idic、idic-m、idic-4f这一个系列的三种材料,加起来就销售出去30多克,相关的单体材料也卖出去50多克。

    合作课题组的数量,也从原先的几个,迅速膨胀到现在的超过二十多个。

    除了之前马薇薇发表的am子刊文章外,其他课题组也孵化出来不少科研成果,并在实验材料部分提到了蓝河光电材料公司。

    不过,许秋估摸着也就是这一波的行情,大概率难以持续。

    因为之前是许秋提前和杨钦打了招呼,让他早做准备,所以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idic系列材料,基本上是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独有的。

    也算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另外几家光电材料公司,比如深城那家,在元旦过后,才补充了idic相关材料的货源。

    而且,这些购买了idic相关材料的课题组,也需要时间把购买的材料给消耗掉,短时间内大概率是不会再复购了。

    许秋这周组会就没有汇报,上周器件效率最高做到了1660%,魏兴思已经知道了,而且还安排了“效率冲刺计划”。

    韩嘉莹上周主要在撰写ptq1工作的文章,目标期刊am,当前进度四成。

    邬胜男延续了之前许秋y1-y4系列材料的工作。

    上周她合成出来了自己命名的y5、y6、y7,汇报了y系列材料一些基础的表征工作,包括核磁共振、元素分析之类的。

    像这种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学校公共平台的表征设备,在寒假的时候可能会关闭。

    因此能早测试就要早些测试,不然到时候关门了,就只能等一两月,开学才可以测试了。

    另外,因为组里有机光伏器件用的都是倒结构,所以器件可以同时蒸镀,邬胜男上周也和莫文琳蹭了一波器件。

    结果只能说一般般,邬胜男自行设计合成的y5、y6、y7材料普遍效率在13%左右,最多14%出头,并没有出现器件性能上超过y3的。

    不过,她倒是重复出来了许秋j4:y3体系的结果,效率做到了1451%,这个体系许秋之前摸索出来的结果是1453%。

    其实,145%这个数据已经非常高了,只是后来因为效率被叠层器件后来居上,所以许秋暂时就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现在,刚好有邬胜男帮忙做基础的表征实验,许秋计划等这篇《科学》文章投出后,也把y系列的前期工作整理出来,投几篇am之类的小文章,顺带让模拟实验室开始针对y系列材料进行精细的摸索工作。

    最后,莫文琳进行了简单的汇报。

    虽然上周器件测试结果已经告知了魏兴思,但她还是绘制了j-v曲线,eqe曲线,也算是让自己在组会上有一些存在感。

    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工作,不说点什么,总感觉自己像是划水了一周一样。

    组会结束,接下来,有机光伏团队正式开启效率冲刺模式,许秋决定连续做满十批的器件。

    虽然根据惯例,器件重复性实验的最低要求是5批,但5批实在有些太少,平常发am的话可以做5批,现在冲击《科学》,要做的更加完善一些。

    其实,最好要重复20批以上,但20批的话,就要做一个月时间,有些太久了。

    一些课题组有多个蒸镀设备,可以这样来,但现在组里没有这种条件,于是许秋就选择了折中的10批器件。

    下午一点半,许秋和韩嘉莹打开蒸镀舱,开始测试再生后的第一批器件,莫文琳也跑过来围观。

    第一片器件的效率就达到了非常吉利的1680%!

    果然,再生的效果立竿见影。

    许秋摸了摸韩嘉莹可爱的小脑袋:“学妹真棒!”

    韩嘉莹乖巧的在许秋的手上蹭了蹭:“师兄也很棒!”

    莫文琳满脸黑线:“喵喵喵?你们两个给我适可而止啊!!!”

    见到结果不错,许秋也就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前往旋涂手套箱,开始进行第二批器件的制备工作。

    现阶段,莫文琳、韩嘉莹她们的优化手段,有些类似于之前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工作,就是先框定一个边界条件,然后逐步的提高精度,缩小摸索范围。

    比如,之前的摸索范围是聚合物溶液浓度6、8、10毫克每毫升,转速3000、4000、5000rpm。

    那么精细的调控就是浓度以1毫克每毫升为幅度进行变化,转速以500rpm为幅度变化。

    道理类似于许秋进行的膜厚调控,只是没有膜厚那么直观。

    不过,对于许秋来说,自然不用那么麻烦,他已经知道了最优的条件,于是选择一步到位,直接采用最优条件。

    这样可以省略掉没有太多意义的在现实中的摸索工作,争取让器件性能在现实中早点突破17%,也好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包括让莫文琳去nim送样进行第三方检测,sem扫描电镜测试厚度,绘制底电池、顶电池膜厚与器件性能对应的二维图谱,修改文章正文、图片,以及让组里的众人帮忙再完善一下文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