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章节目录 > 481 顿时感觉《自然》这个期刊的档次变低了不少(求订阅)

481 顿时感觉《自然》这个期刊的档次变低了不少(求订阅)(2/2)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作者:肥美的韭菜 2021-04-23 07:40
test reviews & analysis(最新评论与分析)”栏目,主要涵盖的是近期热点文章。

    本来,许秋看到“reviews”,以为主要是综述文章。

    结果点进去发现,这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实打实的实验工作,每个工作也都有一张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就“正常”多了,绘制的都是一些机理图,顿时高级感就上来了,有科研的味道了。

    第一张封面中,描述的是“晶状体发育中细胞器退化的机制”。

    第二张,“鸟类植绒过程中的非互惠相互作用”。

    第三张,“细胞周期蛋白d的毁灭过程”。

    第四张,“铁电薄膜中的极化涡流”。

    第五张,“马达电路的形成”。

    虽然高级感、逼格是上来了,但代价就是晦涩难懂。

    就算是许秋,如果不看正文的话,只凭借一张图,也完全看不懂他们具体在讲什么,只能知道个大概。

    比如第一张封面是关于眼睛的,第二张封面是生物学相关的……

    这也很正常,科研圈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壁垒非常高。

    就算是院士大佬,通常也只是在少数几个领域内深耕,极少见能够轻易跨界的科研工作者。

    在几百年前,会有这样的全才型科研工作者,数学、物理、化学来回跨界。

    不过,放在现在,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物了,可能也就小说里会这么写。

    许秋继续往下看,是“latest research articles(最新的研究文章)”,只列出了最新的5篇文章,不过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不论是核磁图谱,还是二维色彩图谱,或者是origin绘制出来的图谱,都让许秋找到了一丝丝的熟悉感。

    之前的封面配图,真的是一言难尽。

    再接下来,是“collections”。

    这个单词,许秋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大概是提出了一个主题,或者指出了一类事务吧。

    当下的主题是“体育科学”。

    许秋看了下里面的详情,发现这个栏目似乎可以通过赞助打广告的方式登上。

    比如,有一期的“collections”栏目,标题居然是“种花家鹭岛大学,攀登新高峰!”

    下面是一段描述:“鹭岛大学由华侨慈善家tan kah kee于1921年创办,经过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创新开放的文化。这所领先的种花家大学在化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公共卫生、海洋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并以其多学科研究的卓越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它立志推动其研究成果的转变,以服务于社会需求,这是其创始人的雄心壮志。”

    许秋都惊呆了,也不知道鹭岛大学在《自然》上打了个广告,投入了多少资金,不过想必不会少。

    不得不说,《自然》出版社确实比较会做生意,不论是一直出子刊,还是其他方面的商业运作,都远强于《科学》。

    许秋估摸着,《科学》要不是因为本身资历足够老,可能早就被新生代的其他商业化期刊公司给干掉了。

    再往下,是一个文章altmetric指标排名,一共有四个位置。

    altmetric是个新概念,许秋之前没有听说过,于是便查询了一下。

    然后,他发现altmetric指标是一种最近几年新兴的评价论文影响力的指标,相比于传统的论文指标来说,altmetric是基于时下网络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主要是了解论文的认可程度和分享讨论程度。

    altmetric评分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引用文献的次数,一般包括新闻、专利、博客、微博,twitter,论坛等。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分别是被引用量、引用源和引用作者。

    新闻和博客引用能得到最多的分数,但越多人提及、引用并通过多种来源与文章互动,文章就越有可能得到较高分数。

    各个社交媒体的权重并不一样,按照altmetric官网给出的一般计算方式:

    新闻8分,博客5分,维基百科3分,政策文件、专利文件3分,twitter1分,google1分,facebook、youtube025分,问答社区025分……

    较于传统的影响因子来说,altmetric有许多优点,比如:更新快,可以了解即时反馈;对非专业读者的研究影响力;研究人员能找到合作机会;社交媒体传播能见度……

    但缺点也同样很明显,包括:目前对英文文献有利,而对非英文发表的文章和研究不利;更关注热门学科或是具争议性的课题,只是基于关注度,对于文献真实的质量并不能反映;不同专业之间通常无法直接比较;较容易被操纵;评分会变动……

    许秋觉得这种指标对他本人或者领域内的研究者而言,意义并不大,至少很难取代传统影响因子这种评判指标。

    不过,能够开发出来新指标,总是好事。

    因为文明总是在不断尝试、变革中跌跌撞撞的前进。

    最后,是“nature careers(《自然》职业)”栏目,分为“events(活动)”和“jobs(工作)”两个细分栏目。

    “活动”栏目,主要包括接下来召开的各大会议。

    “工作”栏目,许秋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自然》编辑部的招人信息。

    结果,他点开最上方的“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标题,发现详情是:

    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癌症生物学系、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bcmp),邀请申请人担任助理教授级别的终身教职。

    我们寻找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早期职业科学家,使得他们能够将他们化学生物学和/或药物化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基础和转化科学的重要问题当中。

    我们提供一个令人兴奋的和具有合作氛围的工作环境,包括不同的教授与研究领域,跨越化学生物学,癌症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

    ……

    我们是一个讲求平等主义的雇主,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均将获得就业机会,而不考虑种族、肤色、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国籍、残疾状况、受保护的退伍军人状况、怀孕和怀孕相关条件,或任何其他受法律保护的特征。

    我们将确保为残疾人士提供合理的住宿条件,使他们能够参加工作申请或面试,履行基本的工作职责,并获得其他就业福利和特权。

    请通过哈佛网站申请:

    申请将于20xx年3月15日开始审核。

    居然又是广告!

    不得不说,《自然》编辑组确实商业化的气息非常浓重。

    虽然之前许秋在看传统纸质杂志,比如《读者》、《意林》、《故事会》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到广告。

    但从《自然》上看到了广告,许秋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顿时感觉《自然》这个期刊的档次变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