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章节目录 > 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

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作者:肥美的韭菜 2021-04-23 07:40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和课题组的小伙伴们对《自然》初稿进行反复修改。

    终于,在周五的时候,拿到了最终的版本,不论是文章中的观点、故事线、文字表述、图片都经过了反复的润色与修改,已经臻于完美。

    说起来,许秋这篇《自然》文章,从工作量上来看,属于“小论文”,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有机光伏领域的同行们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因此,这篇文章撰写、修改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前期的实验时间也不长,只有一个多月,如果加上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花费的时间,实际上的耗时应该在一年到两年之间。

    即便是一两年的时间尺度,在cns级别的工作中也不算长。

    像cns级别的“大论文”,比如那种粒子对撞机相关的,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的论文,可能光整理数据、撰写文章的时间就要花费几个月、半年的样子,实验周期甚至要三到五年。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是“大论文”还是“小论文”,不论耗费的时间是多是少,只要工作本身能达到cns的级别,重要程度那都是顶格的。

    而且,许秋认为,对于有机光伏、钙钛矿、石墨烯之类“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来说,在高档次的期刊上发“小论文”,反而比发“大论文”更加合适。

    一方面,从功利性的角度上来讲,学者发“小论文”的性价比,显然比发“大论文”更加高一些。

    如果能一年发一篇cns的话,大多数人肯定不愿意三五年发一篇cns。

    同时,花三五年的时间去憋一篇cns“大论文”,属于“把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

    如果憋出来了,那还可以接受,可如果憋不出来,那就悲剧了,而且,悲剧的往往不是导师。

    因为一般有机会冲击cns的导师,通常早已经功成名就,说不定手里本来就有cns呢。

    所以他们的容错率往往比较高,就算冲击cns失败,这个工作多半也可以转投《自然》大子刊,再不济也能发在nc、am上面。

    发不了cns,无非是不能给自己锦上添花罢了,影响不大。

    但负责这个工作的学生可能就比较惨了,耗费了三五年的时间,多半还要延毕,结果最终就只产出一篇nc或者am,这会极大的影响他们之后的科研道路。

    毕竟,他们如果有冲击cns的实力,却不去冲击cns,而选择水文章的话,把一个大的工作拆分成若干个小工作,三五年时间发三五篇am级别的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有三五篇am级别的工作,出国做个博后岗位“镀个金”,回国到一所普通一本高校特聘副教授,再努努力,转正的难度也不算高。

    当然,这些都是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另一方面,对于“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从领域发展的角度来讲,确实也应该把cns级别的重大实验突破,以“小论文”的形式,早一些公布出来。

    因为领域的门槛比较低,所以有了重大的实验突破,其他研究者也可以迅速的模仿、跟进,让这个领域快速的发展。

    反之,如果选择把这个重大的实验突破藏着掖着不发表,自己哼哧哼哧的去研究,攒一个“大论文”出来,就会拖累整个领域的发展速度。

    比如,许秋现在把17%叠层体系,以及18%二元单结体系报道出来,其他课题组就可以加速跟进,开发出类似的叠层器件、类似的adada型受体材料,推动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登上一个台阶。

    但如果许秋把这两个工作闷在手里,自己研究一年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再发表,那么这一年来,其他研究者可能都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研究的方向大概率是“死路”。

    在有机光伏这样“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中,选择发“大论文”的话,只有许秋一个团队在研究,而选择发“小论文”的话,就可以让整个研究领域数百个团队通力合作。

    显然,在前者的情况下,整个领域发展的速度,大概率是要落后于后者的。

    哪怕许秋天赋很高,且有系统这样的外挂,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抵得上整个领域的研究者。

    这个现象,再往深处考虑,其实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体现,许秋为众人指明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帮助其他研究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在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现象,其实比现实中大多数的行业都要明显。

    倒不是说努力不重要。

    努力当然重要,就算有再好的点子,不去实践,也等于零。

    只是努力其实挺廉价的,尤其对于国人来说,吃苦耐劳就是传统美德,人均肝帝嘛。

    举个例子,科研圈里,张三天天加班,一周工作100小时,李四只是正常的996,一周不加班,只工作72个小时,从两人的工作量上来讲,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两倍的差距。

    然而,张三选的方向一般般,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李四方向选的方向较为正确,成功率可以达到千分之一,这就会造成十倍的差距。

    而最终的科研成果期望,可以简单的看做是“努力”和“选择”相乘。

    也就是说,除非张三的努力程度是李四的十倍,他才有可能超过李四。

    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一周也只有7天。

    归根结底,造成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根本原因,是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刚才还只是成功率万分之一和千分之一的差别,如果是成功率十万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差别,就会造成上千倍的差距。

    上千倍的差距,就更让人绝望了,张三辛苦干三年,可能还不如李四划划水干一个月。

    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有些博士生,努力三年,甚至延毕一年、两年,可能都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产出,而有些人,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就能随随便便发sci,甚至发表cns。

    或许正是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