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历史军事 > 南宋日记章节目录 > 第二百一十一章 鹅湖之会

第二百一十一章 鹅湖之会(2/2)

南宋日记作者:伯山子鸳 2018-10-02 09:56
行的君子行径,当即不敢乱说,反而恭敬道:“诶,仲晦过谦了,九渊看来,不如趁着今日群信毕至,便请仲晦给学子们传道解惑,九渊甘为学子,俯首静听,以闻先生之大教诲”

    两人推来推去,刘涣在下面看都看得心烦了。还是人家陆祖谦出来调和,让朱熹先讲,朱熹推迟不过,复再长身而起,朝台下学子们行了一礼,款款而谈。

    朱熹道:“高贤们,谈及教诲,熹是万万不敢当的,可熹沉静之中,倒是悟出几点治学之道,今日便涛涛而出,若有不对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学子们奉应道:“愿闻先生高议”

    朱熹微微一笑,道:“学子们,吾以为读书之法,当求一个理气之论,然何为理气,熹有愚论理乃先于尘世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气更为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理不能离气而立。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于归一,括为太极。理乃物之规事之律伦理道义之基本准则;

    读书当求一个静动之观,熹以为,理依气而生物,并于气展开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此乃一气分做二气,动是阳,静是阴,又分做金木水火土五气,散为万物;

    读书当求一个心性理欲,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皆指理言,乃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于人身之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必有联系,再有,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从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熹还以为,读书当求一个格物致知,当追一个凡尘美好。诚然,读书也好,做事也罢,到头来都是做人的道理,既明了做事之理,自然通晓为人之理,先庞杂先涉猎先广纳先博闻强记熟读古今,尔后见微知著,求同存异,归于一途,则可见大道,可观天地人三者奥妙”

    朱熹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讲了大道之言,堂下万马齐喑,鸦雀无声,或有沉思之状,或有期望之色,都在等着下文。

    见此情形,朱熹再分而论之,将缥缈大道灌输于实际小理,谈了他所认为的读书求学的方法朱熹认为年十五岁以下者,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年十五以后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讲完了,一炷香也就烧尽了,可尽无一人有小动作,沉吟许久之后,满堂哗然,不晓得是哪个拍手叫好,而后是掌声雷动,震耳欲聋

    刘涣也暗暗佩服,这朱熹就是朱熹,果然名不虚传,不知他陆九渊要如何应对了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