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书仙窝 > 都市言情 > 咸鱼的自救攻略章节目录 > 第一千五十四章 表面完美

第一千五十四章 表面完美(2/2)

咸鱼的自救攻略作者:貌似高手 2021-09-07 18:02
期,小康上线的新功中惊喜一个接着一个。然而没有一个不吃钱的,账上的钱哗哗的往外撒,看得他们心惊肉跳。

    这还是楚垣夕克制了撒币拉新的情况下。

    以至于有些投资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要是当时楚垣夕催的稍微慢一点,比如说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走完b轮融资的流程,说不定他们就保守了。

    对此,小康上下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其实楚垣夕看到这种调调反而是后怕的,他很怕拿不到其他投资者这10个亿。那10亿重要吗?说不重要的肯定是不理解楚垣夕的心情,他肯定不想进行一轮巴人集团独投的40亿融资。

    但是如果当时没有当机立断,真有独投的风险,那样倒不是脸上不好看,而是对朱魑、声叔他们不好解释——另外10亿投资起到的是背书的作用,你们看,有这么多专业的投资者认可小康的估值,跟进10个亿,这数目可不少呢,换成别家也就能融这么多。

    这就说明小康确实值这个价,而不是老夫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确定了小康的价格。这种情况下巴人领投30亿没什么大毛病,不管钱多钱少好歹价钱是合理的。

    独投,虽然楚垣夕无论从情分还是法理上都可以操作,但是不完美,小康的崛起过程不完美。

    完美看似是一种精神追求,是楚垣夕在矫情,其实不然,这是为了未来没毛病。巴人和小康都不应该是一个生命只有几年的企业,至少得活个三十年,到楚垣夕退休不能出差错。然而,有多少企业,就是因为在初生期不讲究,一些看似合法、可行的操作为未来埋下了隐患,等到十几二十年后爆发?翻旧账这种事情只要当事人有一个还活着就不晚。

    譬如说国朝著名的罐装饮料企业某露,作为国民品牌可谓树大根深,原本是有机会问鼎中原的。但是近年来受制于早年一份品牌使用备忘录,和汕头方打起旷日持久的品牌官司,一边是不断败诉伴随业绩下滑,一边把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告上法庭,索赔一个多亿。

    然而,当初的备忘录,签署的时候可是完全合理合法而且合情的。那是上个世纪集团打包上市之后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为了剥离不良资产而签署的分治协议。世纪之初的时候,既避免了汕头方拖累上市公司业绩,也避免了汕头方从子公司变为独立法人企业之后衣食无着。其程度,比起楚垣夕奶杨健纲来也就是差相仿佛。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当时看似没毛病的备忘录在过了19之年后让企业和创始人对簿公堂,这种具备强大历史即视感的教训在今年发生,后来者不可能不引以为戒。

    因此追求交易的完美并不是矫情,而是为了二十年后考虑。

    其实现在这行市,且不说做pe/pass和oto。

    你以为这就得了?不,孙大圣还投了自如。原本自如的ipo已经提上日程,但现在看来变得遥遥无期,特别是同属于长租公寓头部的蛋壳和青客同时股价大跌的情况下。

    楚垣夕现在就盼着孙大圣赶紧跟724划清界限,要知道,学小康做移动支付,可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小康自己的投资者都扛不住,孙大圣这个光景了还能扛住吗?也不知道当724看到小康接连推出城市宝藏、ai团长和地图广告之后是跟还是不跟?

    当然这段时间投资圈也不都是扣扣缩缩的,对于云和在线教育两个领域可以说是非常慷慨。譬如说猿辅导,本来没想融资,结果投资人特别热情,紧着往里塞钱,最后迫不得已融了10亿$,注意是$。

    然而这些投资人投完之后发现猿辅导真正的对手可能不是学而思之类的网校,而是头条系,是张铭。

    张铭要说有什么技能是国内独一无二无人敢能比的,那就是挖墙脚,曾经一度当张铭想要收购巴人游戏的小游戏业务被拒绝的时候,楚垣夕特别害怕他来挖赵杰,真要是张铭动了手,就到了考验赵杰san值的时刻。

    因此,当张铭把2020年国内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在线教育的时候,整条赛道顿时噤若寒蝉。头条系没有教育基因,怎么办?当然是拿出祖传的洛阳铲咯!友商们万万没想到最后钻出来的掘墓人居然是张铭。

    包括有道在内,很多在线教育玩家都不得不面临突如其来的减员。对此,张铭表示:我不焦虑。教育公司都在头条系投过广告,帮助我们头条系在教育数据层面获得了深刻的认知。

    这就可以想象那些投资人听说张铭要打造一个教育王国,并且接连上线了瓜瓜龙品牌的教育产品时的表情了。

    同样的,云赛道上现在也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所谓云计算第一股的u客德ipo之后市值冲上过500亿,最近青云也在冲刺ipo,目测要争一下第一股的名头。u客德的业务其实比较老,而青云更像一家真正意义上云计算的服务商,而不是主做数据中心的提供者。

    之所以想到了云赛道,是因为小康如果把区块云这一条线单独拎出来成立公司,作为saas服务提供给小康母公司的话,其实也是可以上市的。

    因此值得和已上市或者拟上市的企业比一比。不过楚垣夕翻了翻财报,又感到一阵爽然若失,前者是个年利润两千万的企业,后者还在亏损,看营收一年才3个亿,比什么劲呢……

    这不是自大,而是,小康的整套运营逻辑决定了要么偷偷的溜上云端,成为dau上亿的国民级企业,要么折戟沉沙死于现金流无法实现正循环,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后者没必要比,前者也没必要比。

    实际上本次小康创业的过程,只看云,肯定远远好于原世界中,因为原世界里虽然对区块链投入了研发和测试,但数据始终都没有正式上链。不是不能上,而是没来得及上。

    而且原世界中的小康,根本就没有部署自己的数据中心,因为没必要。原世界中到2018年还没有上5g,处于4g的尾声,而且技术上还不是走区块链的,因此收集用户闲置算力这件事情并不高效,用来活跃用户使用小康线上内容的效果居多。

    这种状态别说赚钱,能做到盈亏平衡就不错了,给用户单位算力折合的价钱太少就没动力,还得补贴一些资金进去才行。要不然原世界的小康为什么对资金极度饥渴呢?有充沛的现金流才能等到5g上马,才能完善技术提高效率。

    其实现在也没有完全起效,真正起效的是5g大行其道之后,大量的企业需要上云,对云资源的需求暴增,那个时候小康收集算力然后倒卖给需求方才高效,现在只能自用为主。

    因此原世界的小康更像一个正常的企业级云用户,而不是云玩家,需要做的是和其它云用户一样向云服务提供商购买资源,而不是自己造轮子。

    需要用到什么服务的时候全都自己造轮子是非常笨的,造不如买在商业本身而言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前提是找到好的卖家,买对买准。